2020农村创业金点子,2021新型创业点子? | 商梦号-j9九游会

这是我们第三次发布年度展望。2018年,我们说“每个人都要面临一个不同于以往认知的世界”;2019年,就是“一个全新世界的起点”。随后,我们迎来了剧烈变化的2020、2021年。

如今,变化成为了一种新的常态。这个春天,“黑天鹅”事件频发,资本市场情绪起伏。价格剧烈波动之际,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真正的价值;难以预判宏观走向时,我们唯有向内探寻、回归价值创造。

如我们在《洞见2022:浮沫消退,消费静水流深|年度判断》中所说,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展开2022年,那么一定是“回归”:回归真正的价值创造,回归底层创新,回归每一个用户的切身利益,所有经济和创新也回归到与国家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常态。真实价值,是变化世界中的不变因子。

本篇为泰合“洞见·2022”的第二篇,分享我们对科技赛道的最新观察与判断。文章有点长,可以收藏后慢慢阅读,也欢迎关心科技创新的你与我们多多交流探讨。我们将在文中与大家展开讨论这些话题:

? 软件:“旧世界”化繁为简,“新世界”回归科学

? 制造:“智造”不易,回归面向需求的底层创新

半导体:从平替走向高端自给

– 自动化:全链条的科技升级

航天科技:下一代科技革命的主题?

– 汽车:巨变前夜,暗潮涌动

– 双碳/能源:挖掘新的技术路线

2021年,我们迎来了一场科技投资热。无论是以细分赛道的融资数量还是融资金额来排名,泛科技领域的两大赛道——产业it信息化(软件)与制造(硬件)都位居前列。不少机构成立专项科技基金,亦有机构全面转型投科技,都是这场热潮的侧面印证。

在这样的一锅沸水中,有两个关键问题值得讨论:

1、科技投资热潮是短期风口吗?

和所有其他曾经涌现的主题一样,科技也会在资本市场经历自然的波动周期——事实上,部分子赛道已经在这样的周期震荡中——但其底层逻辑是长期的、稳固的。

工业革命带动了欧洲的经济发展,信息化浪潮促生了北美的经济跃进。本质上,科技的蓬勃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底层创新是经济爆发力的起点。

我国上世纪7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技术引入”为核心,重点在于引入世界先进技术。哪怕到了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模式创新,其技术底座依然有浓重的舶来属性。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无论从需求端的多元化和多变性出发,还是从供给端的追求极致效率、成本导向出发,都必然需要新一代的科技供给。

简言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科技决定生产力。

2、什么才是有含金量的“科技”?

科技是一个横向主题而非纵向行业,涵盖的赛道极其丰富。其主题宽阔、政策导向明确、市场情绪火热……种种因素叠加,使得当下的创投领域“万物皆科技”——在某些时候,“科技”似乎变成了一个商业故事的必备标签。越是在这样纷繁芜杂的信息丛林里,越是需要我们冷静下来,去伪存真地思考“真科技”的含义。

有价值的科技,必须以产业为最终落脚点、必须能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有创新解法。不以提升产业生产力为目标的所谓“科技创新”都是耍流氓。

基于泰合团队长期的行业研究与客户经验,我们认为科技创业的关键能力,将聚焦在由团队的“全栈能力”带来的卓越“产品力”。全栈能力确保一家企业实现从技术到工程化落地到需求场景的“从0到1”过程,而产品力将决定一家企业长期的生死,是企业生命周期里“0或100”的关键、是持久力的源泉。

我们将围绕“软件”和“硬件”两大主题来展开泰合对科技领域的未来展望。

时至今日,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已经初步完成了从无到有。据2019年全国经济普查,近百万家规上企业里,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中使用计算机的占比已经高达99.6%。对各行业的大型企业来说,单企业信息系统数量数十套甚至上百套已是常见水平,比如在金融行业,200-300套并不少见。

这一波信息化浪潮发展至今,已养育出诸多细分赛道龙头:电商erp领域的绝对龙头聚水潭,已成为中国纯saas收入最高的企服公司之一;工业通用saas黑湖智造,已连接赋能数千家工厂;还有稀缺的大ka saas票易通、hr saas领域的moka等等。

但在高速建设信息化后,信息化对生产力的贡献反而出现瓶颈:单点系统、单点技术过多,“技术债”大过“技术增值”。

想要进一步提升生产力,关键在于“化繁为简”——用新的产品,打通、优化、或替代现有系统,这可能是新一代软件的关键词。

从技术角度来说,“化繁为简”需要依靠新一代基础能力。这种“基础能力”,可能是天生的:新一代企业本就诞生于日益复杂的it架构中、是先进it理念的原住民(不少成立于2010年或之后),其产品在设计之初便更具价值前瞻性与架构灵活性,带来的竞争力往往使其具备平台级产品的潜力,进而更被市场认可。

美股市场为参考:从2021年q4开始,美股软件板块的市值回调使整个板块从最高位跌去了40%;但在百亿级上市公司中,p/s倍数最高的、与行业均值(10x)拉开数倍差异的,依然是snowflake、cloudflare、datadog等立足于技术理念的企业。

此外,在以数据智能为核心的软件类别中(如intelligent crm、cem、cdp等),具备差异化底层能力的企业一样拥有更强的、可证的产品口碑。数据的最终价值源于从数据采集开始到盘点、集成、治理、分析、运维等的一系列数据管理能力,最终输出在数据价值的真正利用。所谓dt在骨(上述底层能力)不在皮(应用呈现),相关价值链下的代表企业包括数据云企业奇点云、cem企业巧思科技等。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化繁为简”需要新一代的协同理念。后疫情时代的物理交互严重受限,对软件来说,单点降低效率、贯通才是王道——请自行想象用户在多系统间的登录、读写、整合、切换以及上述流程的无限循环。

宏观上,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无代码等能力或将成为企业必备,用软件的软件来连接软件;微观上,垂直场景协作工具可能成为骨干,用新的“一套软件”来取代套装软件。

在大洋彼岸,celonis、zapier、figma等企业都已在一级市场上取得高达百亿美金的估值,中国版“a connected software world”同样值得期待。

新热点亦在不断涌现。不论是元宇宙、数字孪生等热点概念,还是工业软件等国之战略,最终的指向都是物理世界的仿真还原。因技术难度极高、仿真永无止尽,关键词便是回归科学创新——不论选择什么场景(包括工业仿真、生产制造、内容生产),只有具备真正底层的、科学级别基因的企业才有能力搭建一套高效可迭代的产品创新体系,才能保持长期竞争力。

作为制造业大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凭借人力成本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中获得了独特的身位。但随着人口结构和产业成本结构的变化,人力密集型企业的成本优势在迅速消退,我们正在步入智力密集型企业驱动的“智造”时代。

020农村创业金点子,2021新型创业点子?"
020农村创业金点子,2021新型创业点子?"

对企业来说,“智造”浪潮涌来,使得过去的“单点突破”逻辑已经不再适用。制造领域的企业们应当避免陷入单一能力、甚至是单一产品带来的低天花板业务循环。企业迫切需要卡准产业链上拥有定价权的位置,快速建立“技术-产品/服务-商业-资本”的全栈能力。

就具体赛道而言,我们判断,这些行业存在着数倍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和投资机会:

? 适用于平台化逻辑、可以广泛应用在多场景的半导体行业、自动化行业

? 市场空间足够大、纵深链条足够复杂的航天、汽车、能源等行业

在半导体行业,2021年的主流声音是“国产替代”。但随着数据中心、汽车、工业、物联网等各大应用场景需求的急速上升,供给端的压力空前。

作为半导体消费第一大国,中国必定要从从无到有的“平替”路线,走向从有到优的“高端自给”,国产高端半导体会成为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主题。

020农村创业金点子,2021新型创业点子?"

我们可以将半导体领域将出现的机会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 大芯片

目前,全球千亿美金级别的半导体公司有一半都属于大芯片领域(包括cpugpu、存储芯片等)。作为市场空间最大的应用市场,国内具备孕育千亿级别大芯片公司的土壤,这一领域因此备受瞩目。软硬一体的全栈团队(不仅要有产品化的硬实力,还要有软件算法团队的软服务能力)、经验和资源导向的落地能力,将最终成为该领域的胜负手。

? 芯片设计新生代

此外,各垂直领域的芯片设计团队,在市场的持续关注和资金加持下也将获得发展良机。

但是,随着消费电子的增长放缓(甚至停滞)、电动车渗透率持续提高,缺货问题在消费级芯片得到缓解、在车规级芯片大量出现。资本市场端,a股上市的芯片设计公司有近70家,其中超过40家公司市值在百亿以上。

对新生代公司而言,构建自己的差异化能力成为必须思考的话题:如何通过产品矩阵来突破单一市场天花板?如何在底层创新能力上发挥技术和产业链协同优势、实现真正的差异化竞争?idm是否是必经之路?怎样在关键产业(如汽车电子)建立产品竞争力、获得稳定订单?

? 平台型企业/制造厂商

下游设计公司在蓬勃发展,持续受益的就是上游具有平台级能力的软件(如eda/ip)和制造(包括设备、材料、代工)厂商。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这种“卖水卖地”的模式已经催生了数家百亿美金级、甚至千亿美金级的公司。国内亦有实力选手,比如以合见工软为代表的平台型企业,技术基因强大、产品化能力和商业能力都很稳健,再借助资本的整合能力,可以迅速脱颖而出。

? 底层架构和材料创新

前沿技术驱动的芯片底层架构和材料上的创新也会出现新的机会。但由于技术可能缺乏生态支持或者材料结构独特性等特性,可能会出现技术落地场景不明确,或者市场天花板太低等等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公司有能力搭建一支复合型团队,使商业能力与科研能力并重。

? 并购

对各领域的龙头企业来说,在聚集资本和人才的基础上逐渐打造自身的主业内核,可以开始打造外延并购能力,通过外延增长实现业务上的新突破。

自动化驱动的泛智能制造会是未来3-5年的主流。2021年,我们深度服务了机器人在各种场景应用的头部案例,能够感受到自动化在各大场景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确定、成本也变得更为稳定、可行。

020农村创业金点子,2021新型创业点子?"

我们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产业全链路的科技升级创新仍是核心,包括平台化的工业软件和系统j9九游会的解决方案、产业链条关键环节的核心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等。

? 机器人领域:商业空间之大已经无需质疑,行业进入壁垒将被进一步踏平。对头部企业们来说,场景端的独占能力、多场景的产品矩阵能力、和基于场景的快速迭代能力都是必须修炼的。

? 工业软件和j9九游会的解决方案:场景端付费的意愿已经逐渐形成,但客户对于好产品的期望值参差不齐。在多数情况下,可被快速落地的“能用” “好服务”要比那些开发周期过长、过度纸上谈兵的所谓“好用”更重要。

? 关键设备和组件:因为智能制造细分行业多、链条长,每个细分赛道的不同环节都有机会诞生关键组件企业或“专而美”的盈利型企业——这些企业成长的前提,是拥有差异化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从需求端来看,客户看重成本,更看重稳定性,要求产品性能和公司供给能力同样稳定,因此关键设备与组件供应商们要有较强的资本能力,必须有充足资金,才能一手抓牢研发团队、一手投建自主可控的产线。

智能制造的底层驱动因素是供应侧对效率的极致追求。想要在追求效率的道路上率先树立竞争壁垒,企业必须能洞察客户需求、重视基础学科研究、在研发上快速迭代,搭建“产-学-研”的闭环。最近几年,各大高校实验室出身或者具有强大工程化基因的创业团队变得越来越多,正是因为他们在研究与研发上具有“先天优势”。

航天,无疑是制造业的尖端行业。所谓“内卷拼原子,外卷看航天”,或许人类的下一代科技革命就会围绕其中某一个主题进行展开。

随着人类越来越渴望向地外文明进行探索,太空资源的争夺也成为大国角力的重要一环。作为国有体系的有效补充,民营航天企业可谓任重道远。

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围绕国家航天战略布局的一系列公司都会格外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

? 火箭领域:spacex和nasa的有效合作给了国内企业可参照的范式,“星网计划”加速落地将带来巨大的发射需求。国家队发射载荷是确定的,因此,商业队面对的就是300亿元/年的潜在市场空间。那些能够解决发射资源紧缺问题的中大型火箭,就是最受关注的“大国重器”。

? 卫星方向:“星网计划”给其民营供应商企业带来了大量订单,各地政府落地“空天一体”的政策也带来了区域组网运营的潜在机遇。放眼全球,一张平行于starlink“公有云”模式的“私有云”网络也有巨大的价值。泰合服务的银河航天正在这样的路径上前行,在卫星批产之后,发射组网逐渐提上日程。此外,基于此场景的星间通讯、星地通讯网络关键组件公司都值得关注。

对民营公司来说,想在航天领域真正取得成绩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公司需要拥有符合产业规律的战略路径设计、有经验的专业化人才、撬动国内成熟供应链资源能力和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水平。

未来五年,可能会是主机厂格局巨变的五年。

整车赛道看似格局已定,实则暗潮涌动,各价格段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大战还未开始。除了“新势力”本身的成长,传统主机厂的进化力也会决定行业的坐次变化,主机厂和各类新生代tier 1 / tier 2之间的微妙关系也会进一步演化。

汽车产业链的机会将持续围绕“电动化”和“智能化”的主题进一步展开:

? 电动化

电动化在2021年的超预期发展带动的电池供需失衡将持续一段时间。2022年,中国电动车销量的渗透率将有望进一步提升到20%。电池供给的巨大缺口带动了行业涨价潮,短期来看,有稳定产量的电池厂商将受益于这一供需失衡,并在资本市场上获取红利;在长期,新技术路线的电池将成为持续的主题,这也将带动大三电、小三电等在高压平台下全栈迭代。

整个链路上的格局未定,机会仍存,产业背景出身的差异化产品团队将获得持续的发展可能。除了技术能力,高质量批产产线的建设也非常重要,联动天翼成为快充电池龙头、奥思伟尔成为电控领域头部玩家都验证了这一逻辑。

? 智能化

智能化依存于电动化,并随着电动化渗透率进一步加深。面向消费者的智能化能力也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其中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在场景中的逐步落地、与之相对应智能化配件从选配到标配的加速渗透,都会带来链条上的各种机会:

1. 自动驾驶平台型公司的竞争将主要围绕着数据的采集与利用效率展开。对这类公司来说,由于政策、基建等原因,在无人驾驶的美好前景到来之前,“活得久”比“活得炫”重要得多。核心就是比拼公司是否具备跨场景的底层工具链平台和基于特定场景的商业化迭代能力。

2. 自动驾驶公司与主机厂的强耦合也会进一步显现,二者可以一起做技术迭代、一起探索商业化路径等等。

3. 而智能座舱、adas、线控底盘、激光雷达关键配件厂商将展开在产品稳定性、工程化交付能力、成本等多个维度上的竞争,这是另一个“全栈式”团队的主战场,福瑞泰克(freetech)能在近两年脱颖而出就得益于此。

能源不新,主题常新。随着碳中和主题的深入人心、各类企业对esg主题的日益关注,新能源在近两年重回热点领域。

事实上,新能源方向大量的细分赛道都是发展多年的赛道。即使像氢燃料电池这样的“新兴”方向,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更不用说光伏、风电、电池等已经涌现出近150家上市公司的领域。

不过,新能源在能源使用场景中渗透率的提升会持续带来新的增量机会。根据2021年9月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中,新的百亿级别公司将会诞生。

我们观察到,新能源领域的上市公司有半数都集中在终端产品和上游关键零部件环节。随着能源产业链技术创新的大步推进,机会是在不断刷新的。材料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产品的可能性,工程学上也出现了新技术路线,不论是改进式的创新还是革命性的迭代,都在一点一滴地改变着原有的行业格局或者某个更为垂直的细分领域。

? 光伏领域,供应链逐渐成熟,使得产品类公司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对渠道的依赖使得其产品很难形成消费级别的品牌知名度。分布式光伏是大趋势,将催生如联盛新能源这类运营玩家的机会。未来,新的材料科学带来的新技术路线演进将持续为这个领域提供新的主题机会。

? 风电领域,下游资产运营场景基本趋稳,新一波资产投入也会带来供应链成本的进一步降低,随着风能走向平价,我们判断将出现类似光伏链条中的机会。

? 储能方向,是中美两国在诸多非共识方向里、于 “格拉斯哥联合宣言”中达成的统一共识。政策推动,加上电池产业深厚积累,未来十年储能赛道的爆发斜率可能将高于电动车行业,爆发的核心驱动则是风、光、核各领域玩家对储能关键技术的持续争夺和迭代。下一个“宁德时代”,可能就在储能领域。

? 氢能方向,作为清洁能源的终极j9九游会的解决方案,重卡应用场景已经为氢能提供了足够大的市场空间,这里需要洞察客户需求的系统公司、提升产品效率的关键组件公司。

? 能源管理平台,需要提供软硬一体j9九游会的解决方案的能力,也需要深入的客户场景理解,还需要在面对电网、石化等能源大户时拥有资源渗透能力。与其畅想未来“碳交易”的广阔市场空间,不如解决当下的真刚需——“算准电”。

? 减碳技术,核心不在“取”而在“用”,商业前景广阔,落地节奏同样任重道远。

过去十年,单晶硅颠覆多晶硅孕育了数千亿市值的公司,未来新的技术路线的判断和押注仍然会是这个领域的主旋律。

大的主题赛道往往机会多元,无论是平台类的机会还是关键组件类的机会,最终玩家们争夺的都是定价权。定价权来自高壁垒——技术路线的领先或许不够,企业需要建立理解用户、商业化落地、生产管理、供应链保障以及和下一代技术结合的系统性能力。

我们恰好站在这样的时代机遇中:海外有大量可对标借鉴的科技创新经验;互联网经济十余年来的蓬勃发展锻炼了众多复合型人才;近两年的新型举国体制则正在点燃一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之战。

对所有科技方向的创业团队来说,掌握核心技术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面向客户需求、提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产品将是立命之本。

在此基础上,整合或借力产业资源、争取定价话语权能为公司带来长久的生命力。想要持续生存,新的复合型“产-学-研-用”全栈式团队将变得不可或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com/24585.html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