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实务) | 商梦号-j9九游会

上学的时候,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考试时,如果试题难度很低,尖子生和普通学生很难拉开差距,如果试题难度很高,双方的成绩高下立见。

这种规律,在地产行业同样适用。前些年需求旺盛,政策宽松的时候,地产企业各显神通,创下了不少增长神话。近两年,随着政策收紧,市场下行,一大批房企陷入了现金流危机,维系公司正常运转都成问题,更别说扩张发展了。与此同时,一些以前看似不温不火的房企,反而在这个时候表现得异常抢眼。

尖子生之所以为尖子生,正是因为他们经得住“难题”的考验。当前的地产行业,哪些房企称得上尖子生?这些房企为什么能对冲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

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实务)

具备这几大特点的房企

已经吊打绝大多数同行

尖子生的特点,不仅功底扎实且能力均衡,也就是不存在明显偏科。地产行业也是如此。“偏科”的房企在遭遇行业下行时,某一个短板都可能成为致命弱点。而那些当前还比较从容的房企,一般都是德智体兼优的“三好学生”。

1、财务稳健,有足够的安全垫

去年以来,部分房企债务违约引爆了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出险的房企中,不乏规模靠前者。这些房企虽然规模不一,布局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负债率过高,现金流紧绷。

债台高筑,当还款高峰期撞上金融收紧、销售不振的时候,新的现金流不进来,原来的窟窿填不上,就很容易产生“塌方”。据统计,中国大型房企的剔除预售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普遍在70%左右,其中,出险房企的负债率更是高于平均线,负债率90%者比比皆是,有不少甚至超过100%,这还不算盘不清说不明各类民间借贷。

负债率过高、过度依赖外来输血、五个锅盖盖十个锅,激进的策略无疑为房企积累了极大风险。

自2016年以来,供给侧去杠杆,融资政策逐步收紧,各地为了抑制楼市过热出台一系列的调控,再叠加疫情黑天鹅的冲击,许多房企的资金两头承压,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推倒债务的多诺米骨牌。

相比之下,那些负债率适度,财务上较为稳健的房企,则表现得从容许多。

龙湖为例,2021年的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底,龙湖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67%,净负债为46.7%,在手现金为885.3亿元,现金短债比达到6.11倍。即便是剔除预售监管资金及受限资金后的现金短债比也达到3.88。

负债结构合理,在手现金充裕,即便大环境恶化,也有一定的安全垫可以对冲,不至于陷入现金流危机中。

2、较好盈利能力,而非大而不强

房企暴雷以后,很多人疑惑,房企的钱都去哪了?在外界看来,算是一个利润率还不错的行业。而事实上,部分房企近年来一直增收不增利,盈利能力始终在低位徘徊。

为了规模,一些房企不惜牺牲利润。许多地块明知可能亏损,还是不惜代价的拿下来。这类房企表面上似乎红红火火,其实不过是赔本赚吆喝。

相反的,不过度强调规模增长的房企,却因为仓廪殷实而在行业冬天有了御寒的资本。

去年,受下半年市场降温影响,房企为了回笼资金,项目打折出售,净利润也大幅滑坡。素有行业利润王之称的中海地产,虽然也出现利润下滑的情况,但净利率还是达到17.78%。这一数据,即便对标其他传统行业,都是可圈可点的。

关于中海,行业内向来有许多“传说”,比如一张纸双面打印等。都说中海的利润是“抠出来”的,事实上,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还是融资成本及拿地成本这两个“大头支出”控制得好。

第一,融资成本低。

2021年,当同行为融资发愁时,中海地产的融资成本同比又降低了0.25个百分点,达到3.55%,远低于其他的地产企业,在行业处于极低水平。

2022年受政策支持,房企融资逐步破冰。中海地产继续积极融资,以1月及2月发行的40亿中期票据来看,票面利率仅为2.88%-3.25%,再次创下历史新低。

融资成本低,是地产国家队得天独厚的优势之一。不止中海地产,华润置地招商蛇口等大型央企,同样也都有着类似的情况。

第二,严控拿地成本。

很多人对中海的管理成本津津乐道,事实上,中海最强的还是逆周期拿地能力。比如去年,中海地产(包括中海宏洋)合计新增土地储备2004万平方米,合计权益拿地总价1609亿元,完成全年新增土储权益投资预算的97.5%。

其中,下半年占了大头。上半年土地市场火热,许多房企都在为高价地争破头的时候,中海更多是谨慎观望,到了下半年,楼市降温,地价下行,中海加大了土地投资力度,下半年拿地销售金额比达到了61%。

3、手有余粮,可穿越行业低谷期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多数房企由于资金紧张已暂缓拿地,土拍市场也持续降温。从目前已完成首轮土拍的城市来看,虽然有部分民营房企进场,拿地的主力依然是国央企和地方城投。部分城市的土拍较去年底有所回升,但多数城市依然疲软,二线城市也不乏90%地块流拍者。

据克而瑞数据,2022年1-4月,top100企业拿地总额3626亿元,拿地规模同比下降55.9%。

此时的土拍市场,实际上比以往要友好得多。为了吸引房企进场,今年以来地方供地表现得诚意满满,不仅推出了优质地块,还打出了下调了溢价率、放宽付款周期等政策组合拳。无奈,大多数房企囊中羞涩,即便有心也已无力。

土地是地产的“生产资料”,拿不拿地,关乎房企未来两三年内的规模增长趋势。

可以说,这个时候还有余粮可以买地的,都是真正“家境殷实”者。

从机构统计的1-4月房企新增货值排行榜来看,不难发现两个变化:一方面,国央企霸屏,民营房企难觅踪影;另一方面,目前仍在拿地的,与往年同期已不是同一批房企。top10榜单上出现多个陌生面孔,如,上海地产、北京兴创投资、大家房产等。排名第一的滨江集团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实务)

图:1-4月房企新增货值 来源:中指研究院

4月26日,杭州2022年首轮集中供地共推出60宗地块,其中,作为杭州本土房企的滨江集团豪掷184亿元狂揽11宗地块,成为本轮集中土拍的最大买主。排在第二位的是绿城中国,共拍下7宗宅地,拿地总金额达到146亿元。

有些地产人可能还记得,就在前不久的2月份,北京首轮土拍上,绿城也是出手不凡,共斩获3宗地块,拿地金额8.4亿元,是北京首轮土拍的最大黑马。

当其他房企为资金问题焦头烂额的时候,绿城中国管理层在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却直接表示,绿城得益于中交集团支持,目前授信额度充足。这也是绿城中国敢于逆市拿地的底气。去年绿城全年销售额2892亿元,同比增长43%,完成全年目标的116%,是行业极少数实现规模正增长的房企之一。重回前十的绿城,看来今年的上升势头依然强劲。

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实务)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实务)

行业形势急转直下

尖子生为何能稳住?

去年以来,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无疑是对房企的一场考验。压力之下,房企开始出现了明显分化,有的稳住了甚至逆流而上,有的则掉头向下,甚至被打垮倒地。房企尖子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实力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1、战略有定力,不盲目随大流

此前的地产,常以规模论英雄。一批房企因为敢于加杠杆,创造了不少了规模增长的神话。销售额top20的席位也几经更迭,一些增长较为缓和的房企被挤出前十,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行业黑马。

在这个阶段,原地踏步就等于退步,跑得稍慢点都会被别人甩在后面。“冲规模”的口号此起彼伏。整个行业弥漫着一股“大干快上”的燥热气氛。

在这种集体狂欢的氛围中,坚守自己的节奏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也有一些房企做到了。

比如龙湖地产。在机构的2019年操盘榜上,龙湖就已经跌出前十,落到了第12位。

2020年1月9日龙湖年会上,有内部员工问董事长吴亚军:“龙湖在行业十强的悬崖边徘徊,很可能掉出十强。”当时,吴亚军说了一句让行业人士大跌眼镜的话——“我完全不关心规模排名。我不想花钱去买排名。”

在民营房企队伍中,龙湖一直是稳健的代表,其在投资上不拿高价地,不拿地王,坚持逆周期拿地的。吴亚军曾公开表示,“龙湖进入不久,研究过国内外及香港许多房地产公司的死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敢用‘贵’的钱。”在一个狂热的环境里面,保持对危机的敬畏,对行业的清醒认知,这是难能可贵的。

稳健这个词,在国家队身上表现更为明显。以招商蛇口为例,早期“招保万金”行业领头羊之一的招商蛇口,2005年首度跌出行业前十,并在此后长达15年时间里都无缘前十。

去年,明源君与招商蛇口一位高管交流时,其表示,央企有其优势,但有时候也不像民企那样自由。在行业快速上升期可能因此错失了一些机会,却也因此走得更稳健。

这两年,招商蛇口开始逆流向上了。2020年招商蛇口销售额重回前十,2021年冲到行业第7。今年前四个月的销售排名继续稳居第七位,全口径销售额超越了华润置地。这种走势,用厚积薄发来形容可谓再合适不过了。

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实务)

2、勤于修炼内容,各方面能力均好

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地产尖子生都是全能选手,不仅要有战略定性,还要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及产品能力等。

一方面,地产进入管理红利时代。随着行业利润不断削薄,房企要学会像管理要红利。

行业长期以来管理粗放,许多房企距离管理红利依然有很长距离。房企与房企之间管理效率的差距,可以达到一倍以上。

去年行业人效最高的房企滨江集团,人均产值达到1.55亿元。去年,滨江集团的全年销售额1691亿元,同比增速达24%,员工人员1090人,人均效能远超百强房企的平均水平。

滨江集团是行业内将区域深耕做到极致的典型代表。其深耕浙江区域,杭州大本营至今仍是最主要的粮仓;由于项目较为集中,管理半径小,且公司的组织架构扁平化,员工都是“一人多岗”,即一个人同时管理一个以上的项目。这就使得其管理成本大幅降低。

滨江并非独例。去年以来一批区域深耕型房企表现抢眼,尤其是地方国企,比如越秀地产建发集团等,不仅大本营根基稳固,还在进一步全国化扩张。这些后起之秀,都十分引人注目。

另一方面,楼市供需已趋于平衡,局部地区甚至已经进入供过于求的状态。现在的购房者出手尤其谨慎,对房企及其产品也更为挑剔。此时,产品力强的房企,更容易脱颖而出。事实上,去年房企的销售业绩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产品溢价能力最强的滨江、绿城,都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在深耕区域形成了稳定口碑的房企,诸如建发房产、越秀地产等的销售业绩也都保持增长。

大浪淘沙始见金。地产正在经历近十年来最严苛的“压力测试”,对所有考生来说都不轻松,但尖子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差距将显著拉开。还能够活得好的房企,必是那些各方面均好的“全能王”。

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实务)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com/3707.html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