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学你发朋友圈怎么办,学不进去发朋友圈? | 商梦号-j9九游会

别人学你发朋友圈怎么办,学不进去发朋友圈?
别人学你发朋友圈怎么办,学不进去发朋友圈?

热播剧《安娜》女主为了过上优越的生活,伪装成富家女安娜,不仅衣服鞋子买同款,发型打理成一样,就连生活习惯也要照搬模仿。

剧外的我们也难免与他人尴尬撞衫,为何我们如此讨厌被模仿?为什么有些人偏偏喜欢模仿他人?

别人学你发朋友圈怎么办,学不进去发朋友圈?

图源《沉睡花园》,“学人精”买了同款衣服

“学人精”来源于网络用语,指“一味刻意模仿别人”的人。“学人精”的英文是the copycat,出自美国女作家1887年作品《bar harbor days》。copycat可直译为“抄袭者、模仿者、跟屁虫”,原句并未聚焦于“学人”,而是定义了“抄袭”,“our boys say you are a copycat, if you write in anything that s been already printed.”如果你把任何已经出版的东西写,你就是抄袭。

从学人精的英文和来源可以看出,学人精的本质就是“抄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人精”们也有了新种类——互联网学人精。他们直接照搬别人的文案、图片、观后感、甚至是日常吐槽,假装自己过着美好的生活,以此获利或只是收获虚荣。这种行为逐渐成为了一个梗:你的图片很好,下一秒就是我的了,简称“图fine,秒mine”。

别人学你发朋友圈怎么办,学不进去发朋友圈?

图源《天才枪手》

别人学你发朋友圈怎么办,学不进去发朋友圈?

学人精为何让人讨厌?

因为我们追求独特,不愿与他人“撞衫”?或是我们小肚鸡肠,不愿与他人分享美好的事物?其实都不是,穿同款的事情并不罕见,从先天的双胞胎和亲子装,再到后天的情侣装和闺蜜装,我们仿佛并不那么在意一件衣服的重复,关键还是“对方”是谁。

归根结底,是我们与“学人精”之间的亲密关系并未到“分享生活”的心理距离级别。

“心理距离”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术语,来源于美学,指个体对另一个体或群体亲近、接纳或难以相处的主观感受程度。表现为在感情、态度和行为上的疏密程度,疏者心理距离远,密者心理距离近。当一个人突破了你定义他所在的心理距离时,就会感觉到“被冒犯”,从而产生厌恶的心理。

别人学你发朋友圈怎么办,学不进去发朋友圈?

图源《开端

讨厌“学人精”的另一个原因是感觉到自己“被占了便宜"。抄袭总是轻松的,司马迁多年来搜集资料、潜心撰写,最终耗费13年心血写成了《史记》。但在抄袭者眼中,《史记》一共526500个字左右,普通人一般一分钟最多能写50个字左右,由此可得抄一遍史记大概需要175.5个小时,约等于7天7夜就可抄完,直接复制粘贴更是几秒可成。

我们挑选的衣服,不管是逛街一件件尝试耗费的时间成本,还是网购多件最终大浪淘沙的金钱成本,都是我们付出了属于自己的努力和成本的。可能有人会用“穿搭博主”、“明星同款”等为学人精行为辩护,但无论是穿搭博主还是分享生活用品的明星、自媒体博主,“分享”是他们职业的一部分,能够因此促进事业发展或产生经济收入。

相反,学人精们的行为与“伸手党”无异,都是无偿获得了劳动者的劳动价值,甚至不如“资本家”,因为原主并不能从中获利,学人精们也并不会因此给予金钱报酬。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互惠是人类交往的普遍原则”,只有一方受惠的行为必然会引起另一方的不满。

有人精准总结了学人精的被厌恶原因,学人精“不是想成为你,就是想和你比”。

奶酪陷阱》中女主小雪的同学敏秀是个比较自卑的女孩,起初戴着黑框眼镜扎着马尾辫,怯怯地偷看女主,一心想和女主做朋友。

别人学你发朋友圈怎么办,学不进去发朋友圈?

但后来她受人怂恿接近女主,从发型到衣服开始模仿,到了后期甚至模仿女主课题、接触女主家人。再见面时,她已经是一头与女主极为相似的金黄色羊毛卷和类似款式的宽松外套。在被女主当众爆发逼问厮打后,她承认了自己“学人精”的事实。

但同时她也并不甘心地呐喊,“你还想欺负我到什么时候,我想要的东西你全都得到了,学分、朋友还有男朋友。”

别人学你发朋友圈怎么办,学不进去发朋友圈?

和敏秀一样,“学人精”总会有意无意地给自己树立一个模仿对象,并当作“假想敌”,这个人可能是朋友、同事,甚至只是一个陌生人。

所谓“假想敌”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敌人,只是内心虚设的一个对手,而且会花费大量的心理能量同这个对手作战,并且不经意间把这种“斗争”的心态带到现实生活中来,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人精总会认为别人在和他竞争,时时刻刻都等待时机超越自己,但其实这只是一种“投射效应”,将自己内心所想推及他人。

我们厌恶学人精可能是出于对“被窥视感”的恐惧。

@ 睿睿

我本来是个正常的微博使用者,发点好吃的、好玩的,转些自己感兴趣的消息。

有一天,我的朋友发微信消息问我:“你最近是有什么困难吗?”我就很懵逼了,生活、学业一切顺利的我没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有朋友这么说?

然后对方就发截图给我,是微博私信求借钱的,说我在泰国旅游时遇到小偷,所有东西都没了。

我当时确实在泰国旅游,可并没有遇到任何意外。我再仔细一看头像是我的,名字也是我的,点的微博内容跟我的几乎没差

瞬间,我就石化了……为什么我这种平凡无奇的普通人都有人冒充?

甚至在朋友发来的私信截图里,对方会和我一样用“~”作为标点,结束对话。

这种“被偷窥后模仿”的感觉非常糟糕,我向微博举报了这个人。

好在我平日里做人素质过硬,从不找人借钱,被骚扰的朋友们都来找我本人确认,没有任何人真的损失钱财。

这个事件之后,我把微博上所有曾经有过的自拍、定位都删除了,头像也换了。

随着学人精的极端发展,我们的态度也逐渐从“厌烦”变为了“恐惧”。《双面女郎》中爱丽憎恨男友不忠,将他扫地出门,但是强烈的不全感又使她害怕独居,就在她最需要陪伴时,海蒂出现了,这位害羞的新房客成了她的好姐妹,她们一块购物、进餐、交换衣服、分享一切。

别人学你发朋友圈怎么办,学不进去发朋友圈?

直到爱丽重回男友怀抱,海蒂觉得被利用,她的地位将被人取代,愤怒使她变得行为异常,染发、改变造型,甚至一举一动都在模仿爱丽,想取而代之。

别人学你发朋友圈怎么办,学不进去发朋友圈?

无论是出于心理上的被冒犯、金钱上的被侵占、行为上的被针对还是暗地里的被窥视,我们都有足够的底气说,我们讨厌学人精。

虽然学人精确实令人生厌,但我们也不必矫枉过正,在生活中如履薄冰。

歌德曾说,“模仿是人的天性,虽然人们不承认自己是模仿”。我们从出生的牙牙学语就在模仿,模仿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

变色龙效应,又称“无意识模仿”,是指人们在社会交流时会相互无意识地模仿对方的一些动作、表情和行为方式,其在个体社会认知以及人际交流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一种观点认为,“打哈欠会传染”就是变色龙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

别人学你发朋友圈怎么办,学不进去发朋友圈?

请回答1988》中,珍珠会跟着动画片模仿语调

在他人面前,我们会对对方的姿势、举止、面部表情、笑容、声调以及其他行为自动地进行模仿,而且科学家还发现,这种模仿使我们更有可能博得对方的好感。心理学家chartrand 和 bargh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进行了实验。

78名参与者会被安排到一间房间与一名陌生人(另一名试验同谋)谈论一张摄影作品。在交谈过程中,这名同谋会模仿一部分参与者的肢体动作,其他的则不然。试验结束以后这些参与者会被询问对这名同谋的好感程度并对交流的顺畅性进行打分,两项的分数都在1到9分之间。

结果显示模仿确有其效。肢体动作被模仿的参与者,对同谋的打分平均是好感度6.62,顺畅性6.76,而其他的参与者打的平均分则是好感度5.91,顺畅性6.02。从数据上看差别并不很大,但对于人们几乎都觉察不到的这种微妙的行为的变化,这种效应已经是非常明显的了。

“模仿”行为就像变色龙一样,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我们不必为自己施加无必要的道德枷锁,避免自身所有的模仿行为,因为在一定程度内的友善的模仿反而会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好感。

别人学你发朋友圈怎么办,学不进去发朋友圈?

图源《三傻大闹宝莱坞

而对于模仿过度学人精们,我们无法阻止他们的暗中观察和模仿,要么像《奶酪陷阱》中的女主小雪一样忍无可忍公然“开撕”,要么只能转变自己的心态。

如果你买了一件衣服后发现公司里有陌生人穿了同款,那很大概率并不是学人精,是“视网膜效应”在作祟。简单地说,视网膜效应就是指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会注意到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

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模仿让你确认身边真的有学人精,那么也不要过于关注和气愤以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莎士比亚曾说,“模拟算得了什么?猎犬也会追随它的主人,猴子也会效法它的饲养者,马儿也会听从它的骑师”。如果学人精只是一味地模仿抄袭,而不培养自己的审美和思考,终究只是东施效颦,难以活出自己真正的美好。

今日互动:

你如何看待“模仿”?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com/49822.html
网站地图